身处互联网时代,历史学者该何去何从?面对互联网传播的高效,历史学者又该如何抉择?历史学的严谨与互联网的高效,又该如何结合甚至相互促进?这些都是需要当下历史学者关注的问题。对此,刘海燕认为,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言行离不开互联网影响的背景下,历史学正经历着一场变革,这种变革有可能会影响到今后历史学的发展前景。不仅如此,这场变革也对当下历史学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更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更完备的学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学在互联网时代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965年出生于江苏省海安县的刘海燕,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是在兴趣的驱使下,1983年7月她报考了南京大学历史系,被录取于历史学专业,并于1987年7月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随后被分配至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即现今的南京财经大学工作。此后,她一路走来,从助教到讲师再到副教授。寥寥数语,能说清的是工作历程,说不清的则是蕴含在其中的艰辛。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对历史学的研究与发展的影响已现端倪。对于这种影响,刘海燕认为,不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给历史学带来怎样的前景,但就现今的情形来看,互联网已经造成当今对历史学的研究出现三种不同的模式,分别是传统史学、新史学和扭曲的史学。三种史学的研究模式各具特色。
传统史学的研究模式,一般是先提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搜集、查阅、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最后在进行分析、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凝练思想、形成观念,写成文章。这种研究模式需要耗时费力地搜集整理文献资料,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文献阅读而整理出来的资料,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妥而可靠的,由此而形成的研究结论也可能更成熟、更稳妥、更可靠。
而新史学的研究模式与传统史学的研究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文献资料的查找上。传统史学的研究模式需要研究者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翻检,所需时间冗长且费力;新史学的研究模式则是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需文献资料全部集中搜集起来,从而极大的节约了文献资料的搜集时间。但是这种依靠机器查找的方法,带来的是缺少研究者身处其间而应有的深入思考与历史感悟。而研究者的深入思考与历史感悟在历史学研究中是十分宝贵且不可或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