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更是守住生态安全防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是全体海安国人的共识,更是有力行动。
“划优落细”——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
耕地保有量80.5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70.03万亩的指标预下达后,海安立即全面收集基础数据、各行各业相关专项规划及用地批准文书和佐证影像资料,初步形成各类控制指标分解和任务分配建议方案,县级层面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多方讨论、集思广益,统筹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在逐区镇对建议方案进行认真讨论研究、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海安最终确定了细化方案。“节约集约,就是要最小化预留建设用地空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尤其是城镇周边实线,切断了城市扩张的‘手’,同时也构筑起生态保护屏障。”海安县委副书记、县长顾国标多次如是强调。
“划足落准” ——扎紧耕地保护“篱笆”
“有了这块保护牌和周边这些界桩,咱们村的3049亩农田将作为永久基本农田被保护起来,集镇再也不能往村子这边发展了”。顺着沙岗村党委书记邵茂顷的指引,记者看到农田旁立着一块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片的标志牌。
此次部署,海安共划定全域永久基本农田70.49万亩,其中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0.54万亩,超过市下任务0.46万亩。划定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58.44万亩,耕地占比达82.90%,做到了“数量上划足、质量上划优、形态上划好”。
在对原保护标志牌进行清查摸底的基础上,海安结合实际,又分类做好标志牌、界桩的增设、更换、维护工作。全县共设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215个,并埋设界桩1.49万根。
“划实管实”——编制永久基本农田“户口”
海安将落实永久保护看成重中之重,采取创新手段,给永久基本农田全部“上户口”。按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图件、表、册”齐全的要求,分街道、分村居建档,编制保护图册,建立保护数据库,完善县、镇、村、组、农户五级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将土地承包大户、家庭农场主首次纳入管护网络。
海安还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宣传牌、标志牌和界桩以及永久基本农田实地现状,纳入“智慧守土”服务监管一体化平台,实行全天候、实时化监管。整县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对项目区新建的沟、渠、路耕作层实施表土剥离再利用。加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奖励考核和责任追究力度,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区镇全年目标责任制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