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续五年获南通市重点经济工作综合考核第一名;率先在南通市实现工业应税销售超千亿元,工业经济跻身苏中苏北第一方阵;
连续五年获南通市重点经济工作综合考核第一名;率先在南通市实现工业应税销售超千亿元,工业经济跻身苏中苏北第一方阵;连续两年在南通市项目建设综合考核中季季第一、全年夺冠……
海安经济何以始终保持高质量发展?用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根本。
2014年5月,海安成功举办首届“创新创业在海安”主题活动,激发了专家教授集聚海安播撒创新种子的热情。此次活动,187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落户海安。12月,首届“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主题活动成功举办,来自中科院35家院所的96名专家走进海安,与海安相关部门以及460多家企业主要负责人交流对接,达成65项意向性合作协议。
同年,海安启动“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全市69个部门与203家工业龙头企业、亿元企业和成长科技型企业进行结对服务,新增30万元以上产学研合作项目187个,实施成果转化项目58个。
2014年—2018年,海安连续五年开展“创新创业在海安”“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等活动,有力推动了科技资源加速向海安集聚,为海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海安50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12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68个,引进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84个,支付合作经费超4.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3.6%。2017年,净增工业开票销售的47.5%来自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一组数据显示,2013年,海安全社会研发投入12.55亿元,占GDP比重达2.33%,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95.53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45.1%。2017年,海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4%,全市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9家,有17家企业跻身全国行业前三。
今年7月,安徽省安庆市考察团来海安考察开发区科创园时,一致认为海安机器人产业规模显现,园区的建立有力推动了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企业的转型升级。海安正大步实现从“海安制造”向“海安智造”的跨越。
海安创新平台从“无”到“有”,建设蔚成气候。按照“政校共建产业研究院、行业龙头企业建企业研究院、亿元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校企共建研发中心、规模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的思路,海安联合985、211工程重点高校共建产业研究院,立足“4+4+N”特色产业,建强以产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为代表的高端创新平台。围绕现代纺织、时尚锦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7大专业园区,吸引高校院所建立重大创新载体,建成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
目前,海安拥有国家级研究机构3家,实现亿元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校企共建研发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海安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
2014年,海安市委第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要努力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高地。近年来,全市上下着力推进“海纳英才”工程、“学子归巢”工程、“蓝领引培”工程和“校企联姻”工程,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大力度引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集聚人才智力资源,形成人才高地,以人才优势赢得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
今年5月25日,海安召开人才发展大会,发布海安历史上突破性最大、含金量最高、涵盖面最广、集成度最强的人才新政,大力支持高层次人才来海安创新创业,突出人才创业投融资扶持、积极鼓励多渠道引进人才、全面加强本土人才培养、着力提高人才各项待遇。
近年来,海安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顶尖人才52人、高层次人才2381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91个。2017年,海安人才综合竞争力跃居全省第七、长江以北第一。
“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县”“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江苏省功能新材料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一份份荣誉的获得,代表着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海安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让海安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江苏省首批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海安将继续坚定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为全力建设“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地区”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