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社区论坛 - haianshi.com!

海安市 - haianshi.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32|回复: 0

...江苏省文明新风集体、在云南宁蒗接力支教30年的海安优秀教师... ...

[复制链接]

286

主题

-160

回帖

12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0
发表于 2018-11-22 16: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0年40人特别报道22】江苏省文明新风集体、在云南宁蒗接力支教30年的海安优秀教师群体:筑梦小凉山

2018-11-19 10:36:01 来源: 南通网

□蒋 琏

石头与舅舅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地处横断山脉,与四川大凉山地区隔着金沙江,俗称小凉山,生活着彝、摩梭、普米、傈僳、纳西、壮、白、藏、苗、傣、回 11个少数民族,是全国28个特别贫困县之一。宁蒗的基础教育极度滞后,中考平均分比周边兄弟县市整整低了一百分,高考靠民族照顾分也难有学生录取大学本科。

笔者的长篇报告文学《支教》,第一章《1988年的选择》,具体描述了首批支教教师杨传进、傅士录、赵曙凌、周荣广和徐宝贤们报名的纠结,辞家的艰难。千难万难到得宁蒗,一口气还没喘匀,劈头就是一场暴雨,泥石流来了。道路没了,操场没了,全让土红色的泥浆给盖住了。暴雨之后,溪水河水浑浊不清,烧不开,喝不得。水烧不开,饭煮不熟,跟高原跟海拔有关系。宁蒗县城是个南北走向的小盆地,海拔高度2255公尺,海安地区的海拔高度只有几公尺,把海安的生活经验搬到宁蒗,处处不适应。

新学校是一所初级中学,以原来的林业局子弟学校为基础,易地重建。新学校从两县的县名中各取一字:宁海中学。宁海中学校长梅德润是海安教师的领队,破格增补进宁蒗彝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

宁海中学招生,初一四个班班班“爆棚”,每班学生六七十人。小凉山开天辟地头一回,从八千里路之外请来了老师,全县都轰动了,12个民族没有哪个民族不奔走相告。读书去!到宁海中学读书去!热热闹闹开了学,摸底考试成绩一出来,人人傻了眼。初二、初三四个班语文人均46分,数学22分,英语28分;初一新生的基础竟然达不到沿海地区小学四年级的平均水平,很多学生连四则混合运算都不会。

副校长刘效宁、教导主任景宝明在老家的时候就是骨干教师,担任家乡中学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刘效宁景宝明还有周树权挺身而出,担负起宁海中学的教学组织工作。

此后的日子里,宁海中学反复演绎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诸多成语:宵衣旰食,殚精竭虑,水滴石穿……

1989年7月,宁海中学的第一次中考,两个初三毕业班,88名学生,22人考取昆明、丽江等地中等专业学校,26人考取县内外重点高中。人均考分、升学率在宁蒗排第一,在丽江名列前茅。全县语文、数学和政治学科的“状元”全都出自宁海中学。

宁蒗教育局长金克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说:

江苏的教师早上起得最早,晚上睡得最晚,他们改变了我们的时间观念,早上把宁蒗的时钟往前拨了两个小时,晚上把宁蒗的时针往后拨了两个小时。

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在全县干部会议上说:

从前我们彝家有个说法,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时代不同了,这个说法过时了!我们和江苏海安联合办学,一年就取得了成效,放了卫星!江苏老师是我们宁蒗12个民族的亲人,是我们孩子的舅舅,是我们各族人民的舅舅!

“舅舅”这个称谓了不得。占宁蒗人口第二位的摩梭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孑遗,《宁蒗县志》记载,据1956年民主改革时的统计,半数以上的摩梭人家庭为母系家族。经过“文革”的冲击,1984年,依旧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为“阿夏异居婚”。“阿夏”一词为摩梭古语,意为亲密的情侣。阿夏异居婚,俗称“走婚”,男不娶,女不嫁,终身各在各的母亲家。摩梭家庭“舅掌礼仪母掌财”,舅舅帮助姐妹抚养儿女,承担家庭中的重活累活, “受到姐妹之儿女的敬畏和尊重”。

从“石头不能做枕头”,到宁蒗“各族人民的舅舅”,这个变化了不得,是情感的升华,也是文化的融合。

九连冠

宁蒗民族中学坐落在宁蒗县城大兴镇南的山坡上,创办于1981年9月,系云南省首批十九所民族中学之一。1993年8月22日,海安第二轮支教教师64人抵达宁蒗,24人由徐广富带队,至民族中学,承担民中高中部的教学任务。这是海安和宁蒗商定的扩大宁海中学办学成果的一个尝试。

民族中学专门为海安老师腾出一处小院,取名“江苏院”,很温馨的名字。小院都是平房,一家住一套,也还宽敞。民中建在城南的山坡上,海拔高,自来水送不上去,喝水成了问题。民中的变压器很小,三户教师合用一只电炉,烧饭,一不留神变压器立马烧坏。更严重的是高原反应,民中的海拔比宁海中学高了不足百米,高原反应似乎厉害许多,很多人耳鸣头晕,甚至鼻孔流血。

徐广富担任民中副校长,吉家龙、朱朝书任教导处副主任,徐仲全任政教处副主任,景宝明任教导处副主任兼教科室主任。校长李长命在全校教职员工会议上宣布,高中部教学工作交由江苏老师全权负责,任何人不得干涉。一校之长李长命自愿担任“后勤部长”。

1993年,民族中学高考升学率为9.9%,1994年跃升至41.3%,彝族学生马白华一举夺得丽江地区文科“状元”。丽江地区一共10所完中,宁蒗民族中学此前年年高考垫底,海安教师支教一年,咸鱼翻身,高居榜首。

从第三轮起,每轮支教周期由5年缩短为3年。第三轮支教教师39人,于1998年8月23日抵达宁蒗。23名教师至民族中学承担高中部教学任务,由刘礼院带队。16名教师至宁海(初级)中学任教,由钱灿带队。众人刚刚安顿好行李住处,惊悉地震消息,震中在县城东边40多公里的烂泥箐乡。宁蒗地处横断山脉,贴近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结合点,历来为地震多、强度大、震害重的地区。

1976年两次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1988年1月发生5.5级的地震。

10月2日20点49分,地震,5.3级。此后余震不断,达180多次。

11月19日19:31,5.0级;19:39,6.2级。

防震抗震,是对全体支教教师的生与死的考验。便是在这考验中,1999年民族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依然创下历史新高,再一次在丽江高居榜首,在云南全省位居前列。

1999年9月,宁海中学迎来一件大喜事。县里通知宁海中学准备汇报材料,申报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校长钱灿和副校长严德本挑灯夜战,将宁海中学建校以来的各类经验总结、事迹材料一一整理上报。云南省民委向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推荐,宁海中学这所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学校得到国务院表彰,荣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

2002年,民中高考升学率在丽江地区连续第九年雄踞榜首,是为“九连冠”。

小凉山之子

作为宁海中学第一任教导主任,新学期的第一声上课钟敲响之后,景宝明便如同上足发条的闹钟,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支教生涯。

很多年之后,笔者至宁蒗采访,宁蒗人谈得最多的是景宝明、朱朝书、凌开明,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很多人记得当年景宝明朱朝书凌开明点铁成金的功夫,都说,再差的班级,再差的学生,交给海安老师,不出一年,必见成效。

1994年,景宝明荣获云南省边疆山区少数民族教育特别奖一等奖。云南省委书记出席颁奖大会,与景宝明亲切握手。

1996年教师节,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播出景宝明访谈录。主持人倪萍提及他的妻子,景宝明冲着摄像机号啕大哭,眼前只有亡妻的影子,平潮医院的诀别,花庄老家的长明灯……景宝明流泪,倪萍流泪,现场观众也流泪。倪萍话题一转,跟景宝明谈学生,景宝明滔滔不绝谈他的彝族学生、摩梭学生、普米学生……

2006年,宁蒗彝族自治县成立五十周年,给景宝明发来邀请函。宁蒗的五十周年庆典十分隆重,评选“50年来对自治建设作出特殊贡献、产生极大影响的50个人”,景宝明作为海安群体支教的代表人物光荣入选。

宁蒗是上世纪50年代初由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评选出来的50位“小凉山之子”,有彝族、摩梭、汉族、普米、傈僳、藏族、白族和纳西族,有革命烈士、政府官员、活佛、农艺师、文化工作者和乡村教师。那些天,宁蒗和丽江的报纸和电视,滚动宣传宁蒗50年来的50名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丽江日报》的系列报道之14,题为《海安教师景宝明》,赞扬“景宝明身上有一种拼命精神”,“正是外援教师对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的拼命精神,激励了宁蒗教育的阔步发展。”

一个八千里路外的他乡人走进宁蒗的历史,成为民族团结交融的象征。

2005年5月,国务院隆重召开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政府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其间故事,长篇报告文学《支教》第十八章《摘桃子》有具体描述。

从第四轮起,宁海(初级)中学交由宁蒗方面管理,海安教师集中于民族中学任教高中。民族中学“九连冠”之后,一枝独秀成为历史。群体支教极大地拉动了宁蒗及其周边县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从第四轮开始,随着光环的消退,海安老师走下神坛。

走下神坛的海安老师默默地在宁蒗的土地上耕耘。马五中、蒋蓉、丁爱军三位老师,从第四轮一直坚持到第八轮,整整支教15年。

2015年第一期《半月谈》刊发新华社记者朱旭东的署名文章:《那山,那水,那些被改变的命运》。文章第一部分,外来的“舅舅”会教书;第二部分,坐看学生成才;第三部分,已经和即将改变的命运。

因为海安老师,宁蒗的少数民族子女命运得以改变。教育已经由宁蒗羞与人言的短板成了引以为荣的骄傲和名片。

海安班,新故事

第四轮(2001.8-2004.7)21人。

第五轮(2004.8-2007.7)19人。

第六轮(2007.8-2010.7)20人。

第七轮(2010.8-2013.7)18人。

第八轮(2013.8-2016.7)18人。

2016年4月11日,海安县长顾国标(现任海安市委书记)代表海安县人民政府签署第九轮支教协议。新协议有新精神:在宁蒗民族中学创建“海安班”,培养宁蒗优秀学生,引领宁蒗民族教育再创辉煌。

“把最优秀的教师派到宁蒗”,“为兄弟民族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报名、考试、遴选,海安教育局从严把关,择优选派支教教师。第九轮21人(次年又增派5人),党员7人,研究生4人,中学高级教师17人;有地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根据宁蒗方面的建议,第8轮留任6人,此外还去了第三轮的曹正福,第七轮的王拥军。

第九轮仍由蒋柏森带队。蒋柏森是土生土长的里下河人,19岁毕业于南通师专数学专业,1988年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本科函授毕业。1999年,蒋柏森被评为“南通市爱生优秀教师”,海安县政府记三等功一次。2007年8月,墩头中学教导主任蒋柏森去宁蒗支教,是为第6轮。第七轮、第八轮,蒋柏森带队,任宁蒗民族中学副校长,分管教研工作,同时任教数学学科。

在宁蒗,“海安班”三个字似乎有着无限魅力,就像漫山遍野的索玛花昭示着春天。原来首选昆明和丽江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如今争着去读“海安班”。“海安班”多为少数民族子女,多为来自大山深处的农家子弟,宁蒗县政府拟定政策,为“海安班”学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第一个“海安班”是宁蒗民族中学创办以来的第204个高中班。204班班主任李忠东,任教语文,数学教师王忠,英语教师徐同建,物理教师刘开军,化学教师王拥军,生物教师刘爱荣。

“海安班”的“精细管理”“创新管理”和“激励管理”很有特色。他们以第一第二轮支教教师的精气神投入工作,他们还有着比前人更为开阔的视野。“海安班”最先建成班级微信群,成立“家长委员会”。少数民族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班级管理,主人翁意识得到弘扬,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海安班”还注册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到民中初中部、贝尔初中(原宁海中学)和蒗渠初中做中考复习指导;集体资助民族小学5名贫困家庭学生,每人每学期500元。

“海安班”成了一面旗帜,一个榜样。

第九轮支教教师徐爱辉通过微信朋友圈集资18万元,设立奖学金,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困难。高三学生英语听力考试成绩差,石朗俊老师倡导成立爱心服务队,多方筹集资金为学生配备MP3,强化听力训练,少数民族子女听力考试整体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从第一轮到第九轮,整整30年。

30年来,海安群体支教在云南影响深远,被誉为“宁海模式”。“宁海模式”的基石是“宁海精神”,即“敢为人先、知难而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争创一流”。

30年来,宁蒗人口整体素质大幅提升,一批又一批走出大山的宁蒗学子梦想成真,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他们中间很多人陆续返回宁蒗,投身到边疆的建设事业,对于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和边疆稳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周陆培 ]

一键分享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安市社区论坛

GMT+8, 2025-10-3 21:04 , Processed in 0.0213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