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在发展中的中国屡获验证。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良好的区位条件支撑了上海、苏南等长三角南翼地区多年的快速发展。”在江苏海安县委书记陆卫东看来,随着发展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环境约束,新一轮产业投资的浪潮正在向长三角北翼转移,海安因此得逢其时。
工业是立县之本,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方向。在元旦前夕召开的中共海安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陆卫东提出,海安要致力于打造成为长三角北翼最具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助力南通早日建成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
如何做到最具竞争力?陆卫东说,关键在于提升“两个能力”: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提升海安企业的对外竞争力,让企业拥有抢夺优质资源的“千里眼”、抢占市场份额的“话语权”;二是提升海安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打造好各类创业平台,吸引更多优质外来资本在海安集聚。
近年来,海安务实发展,筑牢了工业基础。2013年,海安完成工业开票销售763.8亿元,增长18.3%,总量居南通市第一;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173家,居苏中地区首位。2014年,海安提出围绕18个特色产业板块,强化品牌战略,全力破解瓶颈制约,积极找寻与各类资本合作的机会,确保全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880亿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海安去年成功获批两块金字招牌: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县和国家级火炬特色锻压机械产业基地。据了解,化纤纺织、锻压机械和新兴产业是海安县在实体经济领域着力培育的3个千亿级产业。
化纤纺织:创新求发展 优势更凸显
海安县南莫镇青墩村有一座青墩遗址,它被国内考古界公认为“江苏的河姆渡”。1970年代,这里出土过陶纺纶,由此将南通地区纺织业的历史追溯到5000多年前。“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布”,也是对南通一带纺织业自古鼎盛的形容。
然而,在世界经济潮流裹挟之下,再古老的产业都要与时俱进,因为不革新就会丧失优势,没有优势就会惨遭淘汰;尤其是一段时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纺织业带来严重影响。海安县发改委副主任、中小企业局局长黄玉斌表示,在外围经济形势不利的困难情况下,创新发展成为海安化纤纺织企业的不二法门。
黄玉斌介绍,本着“培育大产业、打造产业链、提升竞争力”的思路,海安编制出化纤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实现了从单机自动化向工序连续化的转变,现已形成丝绸、棉纺、色织、化纤、针织等门类齐全,集纺、织、染、后整理、服装加工为一体的大纺织格局。
“近两年,我们在设备改造上就投入了1.23亿元。”据江苏文凤化纤集团副总经理、研发中心主任龚剑兵介绍,文凤化纤集团正在对1990年代的12台老设备实施淘汰,全部改为进口发达国家的先进机器,预计8月份安装完毕,届时将实现年产差别化长丝和微细旦专利产品1.5万吨,“预计企业利润率将由原来的3.2%提高到5.8%”。这家企业现在是江苏最大、全国前五的锦纶民用长丝制造企业,位列“中国纺织服装200强”。
创新载体是转型升级的加速器,这在当地纺织化纤企业中已成为不约而同的选择。譬如,文凤化纤集团与多家企业、高校创建了江苏省特种尼龙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协同创新平台,上市公司联发集团联合东华大学周勤之院士建有色织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强纺织建有吸湿排汗纱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弘纺织建有新型纤维纺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了凸显集群发展优势,海安两年前与苏南常熟市共建常安纺织工业园,定位为国家级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四大特色产业园之一。该项目规划用地4000亩、总投资约100亿元,预计全部建成后将引进纺织企业20余家,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税收10亿元,目前已有12个项目开工建设。
截至目前,海安这条产业链上现有企业1200多家,其中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7家,超亿元企业近50家,化纤纺织产业已经占据全县规模工业销售的半壁江山。黄玉斌称,“十二五”期间,海安县将逐步拉长化纤行业产业链,向前配套发展聚酰胺切片生产线,以解决区域内锦纶原料供应的瓶颈,向后延伸发展经编织造业、高档化纤面料,将化纤长丝就地消化,力争打造千亿级的化纤纺织产业基地。
锻压机械:借科技发力 靠转型求生
在南通,要说锻压机械产业,无法避开海安;而海安的此类制造企业,主要在李堡镇。这个曾经的苏中七战七捷发生地,如今正在发起一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战役。
海安被誉为“中国剪折卷机械之乡”,是国家火炬计划锻压机械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数据显示,海安县锻压机械制造企业达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1家;2013年,其锻压机械产业实现开票销售33亿元,年生产锻压机床8000台,国内市场占有率12%。李堡镇镇长郁江说,海安县80%的锻压机械企业集聚在李堡,全镇约有1万人在从事着相关的产业。
当下,低端产品多、同质化竞争、转型压力重仍是这个传统行业面临的困境,而出路还在于依靠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江海集团在创新之路上迈出了自己的步调,其与太原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双方共同研发的“高性能智能化大型液压滚切剪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1000万元。据江海集团董事长陈友华称,该项目突破了国外长期垄断的滚切剪技术。
这让江海集团尝到了创新的甜头,“成本节约了将近1/3,每台套设备的价格从之前60万元提高到1700多万元,去年一个订单就签了近1亿元”。
记者注意到,海安县今年在科技创新方面重推干部挂钩帮扶的“七个一”工程,李堡镇筛选出15家高新型、规模型、成长型企业悉数属于锻压机械行业,分别由县里选派1名副科级干部对口扶持,推动实现“联姻一所高校院所,引进一名专家、教授,建设一个合格研发机构,实施一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一个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授权一件发明专利,落实一个研发投入项目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郁江说,李堡镇规模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实现了产学研合作和研发机构建设的全覆盖。
黄玉斌告诉记者,得益于技术改进和科技创新,海安的锻压机械产品数控率普遍超过20%,“江海集团等龙头企业的主要产品基本实现了全数控,百协程控液压模锻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此外,海安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也在后发赶超:天楹环保即将借壳上市;全县14家新能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完成开票销售46.38亿元,同比增长近40%;海安现有新材料规模以上企业32家,力争到2015年建成江苏省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
陆卫东表示,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母体,也是服务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最大支撑,“今后仍要把发展好实体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