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视新闻对海安警察的专访,时间长达6分钟! “要拍就拍我吧!” “不要因为你身体不好,就可以为所欲为!” “如果我怕你威胁,我就不要干这个工作了!” …… 看到这些熟悉的话语, 大家都会想到海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民警陶其冬, 人称警界“李云龙”,
他规范使用法言法语, 勇敢直面违法驾驶员。 刚刚,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专访海安市副市长、公安局长葛志祥和交警陶其冬, 这次的央视播出的专访视频长达六分钟, 面对央视镜头,有哪些细节被提及? 让我们在事件过后, 听听葛志祥副市长和陶警官怎么说…… 事情起因 2018年11月4日,陶其冬带领队员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一辆面包车的保险标志存在可疑。
民警陶其冬 面包车的保险标志比较老旧,按照我们的工作经验,感觉这辆车有可能脱保。经过检查,该车辆属于“脱保”车辆,我们准备按照要求扣留车辆。副驾驶上的一个男同志下车说,你们不好扣,我身体不好,讲一些理由和条件。受到威胁 经过民警了解,下车这名男子姓朱,是面包车车主的父亲。朱某见民警没有被他的理由说动,便拿起手机拍摄民警执法,并扬言要把这段视频传到网上去。
民警陶其冬 你可以传,但不可以炒作,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车辆是视频拍摄者家里的,驾驶车辆的是他的亲戚。驾驶员见朱某在跟民警讲条件,就躲到一边去了。 对于朱某一直强调自己身体不好,陶其冬认为执法过程会根据当事人的特殊情况予以处理,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放弃执法。
民警陶其冬 不能因为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条件,我身体不好、我年纪大了,把人性执法卡在前面,作为一个逃避责任,逃避处罚的理由。作为执法者来说,也不能把人性执法当成推卸责任的借口。要坐警车 看到民警仍要继续执法,朱某朝警车走去。
民警陶其冬 当时有群众给他出主意,让他坐在警车上。朱某伸手去拉车门,然后我就挡住他。 看到朱某试图进入警车,陶其冬按照培训过的执法流程,开始对朱某进行警告。
我不能退,我是最后的底线 对于朱某对执法的抗拒,陶其冬感觉自己作为一名警察,不能退让。
民警陶其冬 我感觉这个事情我不能退,因为我是一名警察。警察是维护公序良俗的最后一个底线,如果你对违反法律、违反秩序的这些人,我们不能明哲保身。作为警察来说,应当坚持,应当坚守。坚持法律,坚守作为一名警察的底线。 随后,民警对朱某的车辆依法进行了扣留。后来朱某的女儿、家属也赶到现场,民警交代了相关情况,然后朱某家人把他带回去了。 执法的底气从何而来? 对于为何如此硬气,不惧威胁,也不惧对方用手机拍摄的监督行为,陶其冬认为,这都是执法规范化带来的自信,自己是严格按照执法规范来进行的,没什么可怕的。
民警陶其冬 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对执法规范要求特别严,正是基于市局大队对我们规范化执法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培训,有这样的基础,才有那样的执法过程。
葛志祥副市长这样评价
海安市副市长、公安局长葛志祥 在执法管理机制建立方面,通过情景模拟现场执法,使民警系统掌握执法标准,让民警敢于执法,严格执法是对法律最好的遵从。希望大家向陶其冬同志学习,愿海安公安有越来越多陶其冬式的执法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