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为优化营商环境,海安不断打出“组合拳”,让企业深切感受到审批快了,流程简了,办事方便了。近3年来,市行政审批局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机制、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把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向深入。从今日起,本报将刊发系列报道,对市行政审批局在推进营商环境评价和项目服务“双一流”中的经验做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敬请关注!
5月22日,总投资100亿元的正威国际集团(海安)光电显示偏光板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户海安开发区。5月23日,开发区项目办副主任袁飞便带着供电公司、水务集团、新奥燃气的负责人来到项目所在地,协商拿出项目供电、供水、供气的配套方案,超前服务护航项目顺利开工运行。
近年来,海安始终将营商环境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加强以江苏政务服务“一张网”为重点的平台建设,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巩固和扩大“3550”改革成果,创新开展“不见面审批”服务,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构建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全方位推进流程“减法”,各项服务政策不断落地落实,以优质营商环境“引凤求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活力。
“市行政审批局把项目服务涉及到的一些部门,比如人防、消防、地震等集中起来,将图纸归拢进行联合审图,就是由原来的‘多图联审’式‘物理组合’变成了现在的‘多审合一’式‘化学融合’。”市住建局审图中心驻行政审批局窗口工作人员梅广冬介绍,“审图时间由原来的1个月缩短到现在的3天,无形中为企业降低了成本。”
近年来,海安高效推进施工图“联合审”,变“多图送”为“一家查”,作为江苏省的试点地区,海安以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为基础,整合相关部门,设立统一对外审图窗口,产业类项目图纸审核实现“一表申请、统一受理、同台办理、合并审图、限期办结”的服务模式,审图结果相互共认。目前,全市工业项目施工图“多审合一”实现率100%。
投资兴业在海安,处处可以感受到便捷温暖。近年来,海安围绕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打造最优政务环境,不断进行大胆探索,深入推行各项改革措施,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努力打造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样本。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物流天下”“产业高地、幸福之城”战略定位,
以“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目标,在政策制定上,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痛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补短板,有时效性地强优势,有前瞻性地谋未来。优质的服务是提升营商环境的“孵化器”,一直是我市对外的金字招牌,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的提质增效。
近日,高新区台商产业园内长隆装饰主体工程封顶,即将投入使用,公司副总经理曹建平告诉记者:“从我们落户海安开始,高新区的领导每周都会来现场,一有问题立马就能解决,海安这种‘保姆式’的服务,为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厂区的水电气遇到问题,只要是我们有需求,政府都能及时帮我们解决,绝不会影响厂房建设的进程。海安开展的‘代办制’服务真不错,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到很舒适。”
目前,海安已形成230余人的专业代办队伍,服务领域涉及企业注册登记、项目预审核准、立项环评审批、工程规划建设、土地征供等。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史遐兵向记者介绍:“代办员都经过了严格的岗前培训,所有代办员都持证上岗,力争让业主‘不推一扇门,办成所有事’,目前项目审批代办率近乎100%。”
营商环境既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在投资者眼中,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吸引更多企业投资,近年来,海安优化营商环境举措频频: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深化江苏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完善“一条龙”服务机制;组织窗口部门创新服务,形成联办会办机制;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将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集中办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江苏政务服务“一张网”向区镇延伸,努力实现更多事项“网上办、不见面”;实现通联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以提速增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吴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