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海安巧打农民增收“算盘”
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同比增长8.7%
2017-08-13 09:25:56
来源:
南通网
海安高新区南通康德公司禽蛋养殖基地,一条110米长的现代化生产线上,养殖了近10万只蛋鸡。“用传统方式只能养3万只鸡,用现代化方式不仅能提升单位面积效益,而且质量好、安全可追溯,鸡蛋价格上涨50%。鸡蛋深加工成蛋白粉、全蛋粉、全蛋液等,每吨又能增值3000元左右。”8月9日,康德董事长王文根介绍,康德利用市场品牌,带动了近千农户增收,增收总额近千万元。
今年以来,海安在推进农民增收过程中,充分运用 “加减乘除法”,打好农民增收主攻仗。上半年,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93元,同比增长8.7%。
产业升级做“加法”
年初,海安提出,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重点支持发展禽蛋、蚕桑、水产、蔬菜、优质稻米五大优势产业,以提高种养殖效益来带动农民增收。海安是全国有名的禽蛋产业大县。该县拿出发展工厂化现代设施禽蛋养殖计划,确定了深加工比例达到60%的目标。“这样,在总饲养量未增加的情况下,通过提升附加值,预计能够带动农民增收3亿元。”海安县委农办主任臧忠说。
为加快转变蚕业生产方式,海安按照“建场联农组社”的发展思路,由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鑫缘集团牵头,建成蚕业农场129个,组建蚕业专业合作社79个,带动全县桑园稳定在10万亩左右,7万户蚕农预计年增收11亿元。
海安李堡、角斜、大公等镇蔬菜种植面积占比大,为确保菜农稳步增收,该县建立了蔬菜类合作社61家,成员13569个。“农户产品统一由合作社进行包装销售,并统一使用商标增加附加值。今年,合作社已经帮助农户增收50万元。”华辉蔬菜专业合作社老板徐祥军介绍。
扶贫帮困做“减法”
海安通过实施“双六双帮”工程,最大限度减轻群众教育、医疗、生产生活等支出压力。目前,全县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对象共有9624户、16034人。上半年,10个区镇、90个县级机关部门“一对一”帮扶一般贫困户家庭,每户资助现金2000元,总计448.8万元。
免除教育费,资助生活费,海安对全县489个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村家庭子女就学提供了实质性帮助。从学龄前至大学段,这些家庭的适学子女今年或者被全部免除教育费,或者得到生活资助费,总额160余万元,人均3200余元。
县财政还为每个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代缴个人基础医疗保险费、大病医疗保险费、自费医疗保险费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目前总计支出585万元。
创业就业做“乘法”
借力全民创业工程,海安激发务工返乡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大中专毕业生、建筑业能人、创二代、个体工商户等群体发挥主体创业活力,放大富民乘数效应。
在实施全民创业工程过程中,海安以区镇全民创业杯赛考核为抓手,推动一批农民创业项目集聚。今年上半年,全县新增财富性创业项目312个,新增纳税个体工商户653个,纳税额4825万元,新增纳税私营企业358个,纳税额800万元,带动就业人数5354人。
海安实施了初始创业补贴、实习生活补贴、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补贴计划,对初次创业且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1000元补贴;对吸纳城乡劳动者就业的企业,每吸纳1人给予1000元补助;对参加人社部门认定的接受创业培训者,每人补贴800元。曲塘工业园内的凯信家具有限公司在周边各村开设了50多个加工点。“我们吸纳了1000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带动他们增收了2000多万元。”凯信家具董事长王斌锋介绍。
深化改革做“除法”
海安通过深化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村里有话语权,释放村级经济发展活力。
海安开发区泰宁村为代表的19个村(组)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社区股份合作社,并通过合作社向股民分红,年分红超过2000万元。
放水养鱼,海安用税收分成的方式,鼓励村里招引二三产项目,目前,全县各村已注册登记二三产项目763个,带动就业8000人以上,为农民每人增加了净收入3000元。上半年,该县村营收入总量1.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
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提升了各村为民服务的实力,也使村里投入生产及公益事业能力增强。与此同时,村民负担大大减轻。“过去,村里大事小事,都要向村民筹资,现在,村里有钱了,全县村集体每年在农田水利、路道桥梁、环境整治等生产及公益事业上的投入达到1.5亿元,向村民集资修路的现象大大减少。”海安县委副书记成宾介绍。
通讯员 卢锋 吴近
记者 赵勇进
一键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