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万雄鸡下江南”到“名特优新进超市”
“海安之路”跨进新阶段
20世纪80年代,海安县在农副业生产上创造出“种(植)、养(殖)、加(工)、出(走向市场)”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蔚成了“百万雄鸡下江南”的奇观,提高了农产品商品率,富裕了农民,被国内经济界誉为“海安之路”。经过20多年的积累、探索和发展,今天,海安农业生产又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全程安全、质量控制过程中,大批农副产品走进了超市,走向国际市场。今年4月份,该县县长章树山带队遍访南京各大超市,推介海安农副产品,超市货架上无公害的“里下河大米”、“富思源猪肉”等一系列海安名特优产品与美国的南非橙、新西兰的姬娜果比肩陈列,喜看这一景象,江苏省农林厅厅长、著名经济专家刘立仁感触颇深地说,“百万雄鸡下江南”这一享誉全国的名句有下联了,这就是“名特优新进超市”!
如今,漫步沿海大中城市,倘佯超市商品的海洋,不时可见海安农产品的身影。在上海,农工商超市总部每天将7500箱的海安鲜鸡蛋源源不断地配供到所属超市门点;在南京,超大集团所属的农产品专卖店,“金叶”牌韭黄一枝独秀,开韭黄入超市之先河;在苏北,“乡巴佬”卤制蛋“滚上”各大超市的货柜;在海安,无公害猪肉店闪亮县城,是全市首家无公害猪肉专卖店……
从基地到无公害生产,树起一根标杆
海安县委、县政府在实践中认识到:没有一大批农业基地的迅速崛起,就不会有农副产品的大规模进入超市;没有区域特色比较优势的农业基地,就不会有进入超市参与竞争的较大回旋空间。据此,海安县在编制“十五”农业发展纲要、出台年度农业工作意见时始终突出一个主题,这就是把推进“超市农业”工程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突破产销,延伸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水平;把推进“超市农业”工程与引进“三资”进军农业结合起来,促进品种、技术更新,从整体上提升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用副县长王筱融的话说,就是“抓农业基地建设,就要像抓工业项目一样实行标杆管理,从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树起一把无公害生产的标杆,为农产品进超市打下品质、口味、安全卫生基础”。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基地。海安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从用地、税费等方面鼓励投资主体,依托农业基地,内力和外力相结合,兴办龙头企业,形成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的精彩互动。我县在全省最早引种日本砂梨系统中的优良品种组合――五水一高梨,大公等乡镇形成了数千亩的种植基地,年产特级、一级优质梨果1000多吨。该产品1998年获昆明世博会金奖,大公果业公司立足本镇“秋月”牌五水一高梨的生产基地,投资百万元,建冷库,贮藏、加工后再推向市场,果品供不应求。角斜韭黄通过南京超大集团的产前、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统一包装后出售,“身价”陡增,一度面临萎缩危机的万亩韭黄生产基地重焕青春。德心食品公司、富思源牧业公司对猪肉及其副产品进行分割包装、深加工,实现了养殖者增收、加工者增盈、经营者增益的多赢。一批龙头企业的迅速成长,带动了变“散兵游勇”为“联合舰队”的基地建设,目前,海安县已形成了淡水与海水养殖、稻米、果蔬等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总面积逾3万亩。一批龙头企业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农产品“提篮小卖”的局面,大批产品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市场上。
“三资”进军农业的势头一路看好。温州人创办了天恩公司,推出的卤制蛋,风靡市场。外商入股兰波实业公司,从事条斑紫菜二次加工。王文根投资兴办康德生物制品公司,专业生产蛋黄粉、蛋白粉、全蛋粉,年消化鲜蛋1000多吨。县农村工作办公室、农牧渔业局编制的液体鸡蛋等108个项目,引起了海内外客商的浓厚兴趣,考察、洽谈活动频频。
基地建设回报丰厚。近日,海安县被列为江苏省县级唯一的无公害土壤环境生产基地县。
从品牌到超市,打开一个通道
适应入世先进超市,是一种战略选择,也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超市农业的实质是:品牌+质量,质量是农业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建设而获得的。那么,农产品进超市还必须解决“身份”问题,即必须取得注册商标,形成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打开一个进军超市大市场的通道。
分管农业的海安县委副书记朱春、副县长王筱融等直接组织、指导、参与品牌建设工作。入世后,我县进一步完善品牌建设的相关政策,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将品牌建设的激励措施由补贴改为奖励。例如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等每个给予1万―3万元的奖励,又如每注册1个农产品商标给予5000元奖励,再如获得市级以上各类优质、名牌产品给予额度不同的奖励。经济手段有效地“刺激”了生产者经营者,创牌意识日益浓厚,一大批农产品结束了“有名无姓”的历史。目前,海安县已注册农产品商标100多件,河南地区的“雅周”香芋、河北地区的“里下河大米”、河东地区的“绿浪”蔬菜等一批体现区域特色的品牌走红市场。海安县3个产品获得省无公害食品证书,另外还有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数量为全省各县(市)之首。
品牌建设,构筑了农产品批量进入超市的“快车道”。“双花”瘦肉板鸭,“李堡”麻虾酱,“里下河”大米,“秋月”五水一高梨……纷纷在超市登堂入室。海安县已有11个品牌、10个品种的农产品常年向超市供货。农产品进超市后,价格看涨,“金叶”韭黄超市售价高出市价10%,“里下河”大米每公斤比市场价高0.20元。
超市,农产品供需变化的“晴雨表”。农民从超市产品的高价位、高回报中得到启示,农产品只有进超市才会大有“钱”图。广大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引导下,热切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墩头镇农民热烈呼应连接超市的龙头企业镇油米加工厂,种植了13000亩富硒稻米、盐梗早熟大米,墩头镇成为某大型超市的大米主供基地之一。曲塘吸引民资兴办榨菜加工厂,发展桑园套种榨菜,榨菜刚“诞生”,“好福来”的“身份证”即同时领到。李堡创办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引种日本、以色列等地果蔬品种进行设施栽培,全镇3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源源不断地向上海等大中城市输送货源。雅周镇创建县双低油菜生产基地,靠“家惠”食用油品牌进入超市。海安镇的芦荟生产加工开发中心,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生机盎然。海安县“超市农业”工程,已成为组织全县农业生产的总抓手,农产品质量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的“催化剂”。
该县县四套班子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海安农业要有新突破,就必须构筑新世纪农业发展的新平台。海安县委书记张爱军说,“百万雄鸡下江南”与“名特优新进超市”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对仗关系,它们分别代表着“海安之路”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前者的典型意义在于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然而其对接的主体是各大、中城市的农贸市场,这只能是国内市场。“超市农业”应对的则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挑战。超市是一个新平台,是一个农副产品的“国际舞台”。我们的农副产品在超市上经受住了考验,就会闯出一条新路,真正与国际市场对接。
从“百万雄鸡下江南”到“名特优新进超市”,其间海安农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发展变化过程。今后,我们要继续努力探索,大力发展这一优势,因为这是农业积极入世的必由之路。
“海安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吉光 李传俊)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