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撤县建市,从字面上看虽然只有一字变化,但是它的内涵却非常丰富。它真实反映了海安经济和社会建设的辉煌成就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它是海安由农耕社会走向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因此,它是海安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值得庆贺。作为一个在外地工作的海安人,我因此而倍感振奋和骄傲!
今年海安撤县建市,适逢全国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沧海桑田变化之大,就全国而言不可谓不言“翻天覆地”,对海安而言则不可谓不言“脱胎换骨”。
四十多年前,海安农民住房几乎全是草屋(土墙草顶,好的二、三间齐山,差的一间带一个披儿)。偶尔能见到几间瓦房,也都归地富所有;那时,海安虽然也称得上是个丁字形交通枢纽,但只有一条南北和一条东西路。那时,海安公路全是石子铺的,路上行驶的只有长途公共汽车和卡车,走起来尘土飞扬,活像张飞在当阳桥摆的迷魂阵。记得,当年海安镇的房子只有二、三层高,有点儿名气的是海中的大殿子和中坝的二层楼“得意楼”饭店;商业街道只有东西一条街。如今,中心城区的西大街,也许还能帮助人们找到旧海安东西大街的缩影。
近年来,海安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飞速发展,不少方面引领全南通市,并在苏中地区甚至江苏全省独占鳌头。不少产业和行业,包括教育、建筑、丝绸 (桑、蚕、丝、织、印染、制衣一条龙产业) 现代纺织和印染,电梯、机器人、高铁列车专用玻璃,以及河豚鱼、绿色大米(主要销往上海)等农产品,在全国都颇有名气。连续多年荣登全国百强(县)榜高位,年地方财政达60多亿(去年)元,更让人对海安刮目相看。不仅如此,如今海安在东亚、南欧(中意两国在海安合作兴建县级生态园)、美国西部(底特律市与海安合作生产汽车)等国家和地区,也早有不小的声响。
近年来,海安给人直观感觉最多的是交通和城乡建设。现在,国道、省道、县道、乡道连成网络,此外还有三条铁路汇聚海安,农民出行在村口就能坐到公交车。现在海安农村到处可见现代化小洋房,尤其是李堡镇至滨海新区(角斜红旗民兵团所在地老坝港镇),到处洋房林立,欣欣向荣。海安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变化之大之快更不用说。昔日一条大街,而今布局六纵八横,商业金融成片发展,五大中心(体育中心、文艺中心、职业教中心等)全面建成,百姓生活更加方便,更加舒适。加上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高新区,现在的海安俨然已是一个不小的中等城市。海安今非昔比,真牛!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面对如此之大的发展变化,也许不常外出的人会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貌。我们则不同,家乡的每一点发展变化都会牵动我们的心。家乡发达了,我们对外“忽悠”时底气也就更足了,至少买火车票时,可以省掉有时会令人“尴尬”的“县”字。
“吃水不忘开井人”。海安的发展变化是全体海安人民代代接续,艰苦奋斗的结果。我想,如今六十岁以上的老一辈人,对此会更有感慨。五十年代的挑灯夜战(指大跃进时期深翻土地)、六十年代的困苦与奋斗(自然灾害与农业学华西)、七十年代的大兴水利(土地条田化)、八十年代的“百万雄鸡下江南”(往上海贩运鸡鸭鱼肉等农副产品),他们全都经历过,参加过。如今三五十岁的中青年,是海安既有与目前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与如今的青少年们肩负着海安未来建设的历史重任。为此,我要专门给他们增加一次点赞和祝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纵观海安近六七年的发展变化,不难看出海安有一支很好的干部队伍,尤其本届县委领导班子更是了不得。以顾书记为班长的本届市委领导集体,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善于成事,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他们将海安的发展目标确定为“交通枢纽、产业高地、创新发展示范、宜居宜业幸福之城”,唤起百万海安人民为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奋斗;为了招商引才,他们亲力亲为,上北京,下江南,赴港台,去国外;他们首创海安文明实践中心,为精神文明建设开辟新途径;他们带领全市人民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迎来文明之花城乡遍地绽放;他们通过央视第七频道,为全市俊男靓女们《相约》意中人。试问,有了这样的车头带,何虑火车跑不快!
此外,还须提及的是,我们在点赞海安时,切忌不能忘记告慰和点赞那些为了“人民共和国”和海安的解放与建设做出过贡献的所有逝者们。无数革命先烈胸怀坚定的革命信念,舍家革命,流血牺牲,为的就是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如今他们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已经实现,并且,他们的后来人正在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强富美高”(习近平考察江苏时提出的要求)新江苏新海安而努力奋斗,他们一定会因之而含笑九泉。
最后,如果说电影红日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反映的是人们普遍的恋乡之情,作为在外打拼已经三四十载的老海安,我们为家乡点赞,则是实话实说。因为海安真好,不由得你不说好,不由得你不引以为豪!
人们常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而今我要说,有了富强国,何愁我小家;我爱我的家,我爱我国家。
海安,我们为你点赞!祖国,我们为你点赞!
向 往
二 O 一 八 年 十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