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社区论坛 - haianshi.com!

海安市 - haianshi.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0|回复: 0

打造一镇一品海安县推进理论宣传工作创新纪实

[复制链接]

107

主题

-76

回帖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19-4-26 09: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不久,南通市公布1至7月份“四个全面”抓落实、“两聚一高”争标兵发展指标评估结果,海安总得分89.05分,总位次全市第一。由此前溯,2012、2013、2014、2015年,海安连续4年蝉联南通市重点经济指标综合考核冠军,并于2015年在南通市率先实现工业应税销售超千亿。2016年,海安在南通市项目建设综合考评中“季季第一、全年夺冠”,更在全市首次“四个全面”综合考核中勇夺第一。

  “理论宣讲创新鸣锣开道,让基层党员干部、广大群众明白了实践方向、实践路径,形成了发展的凝聚力。从昔日南通‘小六子’,到今日全市排头兵,海安站在‘风口’,抢占‘关口’,持续创造出发展的新辉煌,理论宣讲创新功不可没。”海安县委书记顾国标介绍,海安创新锻造理论宣讲“融”队伍,构建理论宣讲“融”平台,扩大理论宣讲“融”效应,形成“草根上讲台,乡音传理论”、板凳课堂、庭院课堂等众多创新品牌,用“大众化”方式“化大众”,让党的理论被基层党员群众理解、把握,入心入脑,转化成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的强劲动力。

  锻造“融”队伍 多层面团队密织理论宣讲网络

  理论宣讲,干部带头。近年来,海安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写的示范作用,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领导干部宣讲团队。

  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到县四套班子其他领导,再到各区镇、各部门领导,海安各级领导干部纷纷走上讲台,围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旗帜鲜明讲政治”等主题,以党员冬训、“三会一课”、党员统一活动日等为载体,举办专题党课,及时为党员干部送去精神食粮,补足精神之钙。

  县委书记顾国标在担任县长期间,坚持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上党课。4月20日,在县政府举办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上,顾国标以生动的语言告诉大家,要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确保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表率作用,确保广大党员党性坚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海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严长江把为宣传文化系统上好党课列为自己的常态化工作。8月16日,在全县宣传文化系统举办的“旗帜鲜明讲政治”专题党课上,严长江以《旗帜鲜明讲政治,守土尽责勇担当》为题,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思考,从宣传文化系统为什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宣传文化系统怎样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宣传文化系统如何增强“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高度自觉三个方面,诠释了“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重大意义。

  在海安,区镇、部门领导每季度上一次党课成为“规定动作”。7月26日,海安滨海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章晓丽为全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以人民为中心,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专题党课。授课结束后,她的感言是:“讲课其实也是自己再学习的过程,从开始备课到讲课,再到讲课之后接受反馈意见,理论学习不断深化。”

  让复杂高深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党委政府的政策走进百姓心田,海安充分发挥理论“达人”的作用,组建了一支以全国基层理论宣讲个人徐进、全省理论宣讲“百姓名嘴”刘万春为代表的理论宣讲专业团队,用群众乐于听、听得懂的语言,让理论与群众真正“面对面”,每年到机关、下基层开展宣讲活动100多次。“权力不关进笼子,人就关进笼子”“聚力创新就是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焦富民就是应一枝一叶总关情”,9月18日,徐进以《新形势 新要求 新作为》为题,为海安县委办党支部全体党员上了一堂专题党课,源于实践的理论,幽默风趣的语言,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老百姓不是不爱听理论,而是不爱听书面语、空话、套话、大话,理论宣讲必须‘提纯’‘翻译’‘加工’‘解密’,变成充满趣味的理论评书,才能真正走到群众中去、讲到听众心坎上。”从2012年入行宣传战线至今,刘万春先后为基层干群送去理论宣讲近200场,听众近5万人次。

  锻造“融”队伍,海安“三剑合璧”,不仅拥有一支领导干部宣讲团队和一支理论“达人”专业宣讲团队,还打造一支接地气、冒热气的草根名嘴宣讲团队,让“草根讲”用乡味、乡情引发百姓共鸣。

  9月8日,在南通市首批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基地——海安县雅周镇家庭文化协会,基地负责人顾昌明为20多家家庭文化室的室主们宣讲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顾昌明自费创办文化室39年,矢志不渝宣传党的理论,在他的带动下,雅周镇80多位农民自发加入宣讲者队伍。在海安,像顾昌明这样的“草根”宣讲志愿者有近200名。

  构建“融”平台 多维空间保障理论宣讲无盲区

  “《遵循纪律 遵循规律 遵循法律》这篇文章,对上结合国家政策,对下紧贴高新区实际,让人一目了然、深受启发,确实不错。”9月13日,《海安日报》4版“学习与研究”栏目刊登出海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勇华理论学习文章,该区谭港村党总支书记张勇阅读后感触颇深。

  近年来,海安利用传统媒体搭建理论宣传平台,在《海安日报》开设“学习与研究”专栏,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其他所有县处级干部,再到各区镇、县级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都要“交作业”,“作业”重点围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畅谈怎样用理论指导好实际工作。目前,该栏目已刊载文章近50篇。

  在发挥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海安与时俱进,搭建媒体学习平台,借助“海安宣传工作”QQ群“海安机关干部在线自学平台”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微信“海安发布”,以及“海安手机报”“掌上海安”“海安播报”,将理论教育内容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海安还组建起“我们爱学习”“我们爱研究”“我们的宣讲团”微信群,开设“海安在线学习”栏目,及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发布特色活动信息、交流工作学习体会,提升理论传播的互动性、及时性。

  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海安创建各种宣讲基地。全县建成10家县级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基地、13家县级社科普及示范基地、3家市级社科普及示范基地、1家省级社科普及示范基地。以基地为平台,海安深入推进“理论讲堂、道德讲堂、社科讲堂”三堂融合,实现“阵地融”“队伍融”“资源融”,海安创新在部分有工作基础的区镇、文明单位建设示范讲堂,进一步拓展宣传平台阵地。大公镇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文艺创作基地成为全县首批“三堂融合”示范讲堂之后不久,就迎来全省首场“喜迎十九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理论分享会在基地举行。

  创设理论宣讲新载体,海安各区镇主动作为,积极打造自己的理论传播特色品牌。“万里神州一片红,‘7·26’讲话如春风,举国同迎十九大,开拓进取攀高峰……”9月17日,在南莫镇青墩村,该镇组织的宣讲团将“7·26”讲话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表演形式表现出来,老百姓们搬上一张小板凳,边看边听,入耳入心。“镇上的‘板凳课堂’,就像小时候看文娱一样,非常热闹,通过‘唱凤凰’、说快板,我们老百姓知晓了许多国家大事和政府政策。”南莫镇青墩村村民朱春梅介绍。去年6月,南莫镇在于桥村试水群众身边传新知、讲理论、接地气、聚民心的“板凳课堂”,随后在全镇推广,真正打通向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最后一米”。如今,“板凳课堂”共有义务宣讲员80多人。广大干部群众称赞:“一张小桌作课堂,几张板凳围起来,宣传党的好声音,构建宣传新阵地!”

  现在,除南莫镇的“板凳课堂”外,海安高新区组建“庭院讲堂”,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车间课堂”,海安滨海新区组建“渔船课堂”,海安李堡镇组建“开春课堂”……各区镇一镇一品,全面开通宣讲进基层的“直通车”,讲活理论宣讲“好声音”,架牢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扩大“融”效应 “理论宣讲+”唱出“立体声”

  近年来,海安积极推动理论宣讲与舆论宣传、文明创建、文化艺术创作、网络阵地建设相融合,全面扩大“融”效应,“理论宣讲+”模式唱出海安理论宣传“立体声”。

  针对一些区镇存在组织架构缺少、写稿人员缺失等问题,海安组建区镇“宣传报道组”队伍,多次召开“诸葛亮”会议,研究创新工作方法,出台相关考核办法,制定建立区镇报道组“一个班子、一套机制、一个场所、一套设备、一个平台”的工作标准,实现了全县新闻宣传的融合。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今年8月,海安版“中央厨房”正式上线,海安电台、电视台、报纸、微信等各大媒体形成合力、多元发展,打响新闻宣传的主动仗。目前,“中央厨房”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全县今年已经在市级以上媒体录用新闻稿件1000篇(条)以上,其中,《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等重要媒体刊用或播出海安新闻稿件100多篇。

  为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理论宣讲与文明创建深度融合,海安成立了宣讲“我与文明城市创建”为主要任务的宣讲团,宣讲团成员深入学校、小区、村镇,围绕“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和愿景”“当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存在的问题及相关举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普通市民应当做什么”等主题开展宣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每位市民都应当在小事、小节上养成良好习惯,习惯成为自然,才能将生活细节定格成文明的风景。”9月16日,在海安高新区星海社区,海安义工联合会会长、优秀志愿者王美琴为该小区居民上了一堂“文明城市创建,大家都应积极参与”主题宣讲。宣讲结束后,王美琴还带领30多名志愿者在社区开展了以“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丽”为主题的社区清扫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了100多名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宣讲化人,行动引人,这样的宣讲形式真不错。”海安理论宣讲与文明创建相融合的宣讲模式,赢得百姓纷纷点赞。

  充分发挥文化产品特有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滋养熏陶作用,海安加速实现理论宣讲与文化艺术创作融合,通过开展“送戏下乡”“海陵之夏”“农民乐一天”“海安好人故事巡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出理论与文化文艺融合的文艺作品,海安立体化理论宣讲“遍地开花”。水乡道情《好家风,放飞中国梦》、小品《五大娘宣讲五大发展新理念》等众多作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传送到最基层。

  “号兵”鼓动、“哨兵”巡查、“工兵”架桥,海安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实现理论宣讲与网上阵地融合发展,完善政务发布厅功能,建立了20个区镇、部门、单位微信朋友联系圈和海安发布“三微一端”宣传新载体,探索“微直播、微论坛、微视听”传播新形式,目前微博、微信粉丝总数达130万。海安还开展“自媒跟党走”专题活动,筹建互联网党支部,打造“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全面铺开”的网络文化传播示范工程,发挥微友会、畅聊群、摄友团的群体优势,举行网友互动活动,弘扬正能量。积极举办网络发言人培训班,建立了20人的核心网评员和200人的网络铁军队伍,形成舆论引导常态化工作机制。

  本版撰稿 卢 锋 周龙彬 梅丛婧 周德进 本版摄影 姜明 海宣

  创新案例一

  草根上讲台 乡音传理论

  理论唯有“大众化”创新,为基层党员群众所理解、所把握、所实践,才能达到“化大众”的效果。近年来,海安积极创新理论宣传宣讲工作,去年下半年到今年1月,历时4个月,开展了“‘草根’上讲台 乡音传理论”微党课微文艺竞赛活动。

  活动充分体现“融会贯通”。形式“融”,讲好用活三种语言,即草根语言、文艺语言、网络语言,既让老年人听懂,又让年轻人爱听。很多乡镇在选拔时实现“三层选”:一层让百姓拍手、二层让土专家点头、三层让专业人员打钩,选出冒乡土气、接地气、有人气的作品参赛。内容“会”,精心安排了十八届六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解读、《准则》《条例》解读、政治文化建设、省市党代会精神等六大“菜系菜谱”,作为党员活动的“主餐”。全面“贯”,时间安排上,预赛、复赛、决赛长达两个月;参与主体上,实现从党员干部到基层群众全覆盖。效果“通”,要求6分钟的微党课和8分钟的“微文艺”必须达到“宣讲精彩有力,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引人入胜,能很好地调动现场气氛,具有强大的鼓舞性、激励性、说服力、感召力和召唤力,触动观众,达到共鸣”。

  “草根上讲台,乡音传理论”就是要突出让群众自己讲,用亲切朴素的乡音讲。海安要求区镇从普通党员、普通农民、创业青年中挑选人才参赛,推动理论宣讲主体向最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拓展。其中,参加本次比赛的普通农民占比近一半。

  活动掀起了全县谈理论学理论讲理论的高潮,在广阔的农村,那些面孔黝黑的农民成了当地的明星,成了百姓效仿的对象。在雅周镇,群众自发建成雅周文化微信圈,经常交流理论心得。在“海安掌上学习”平台上,每天都有普通群众的学习微心得发表。草根上讲台这一做法真正打通了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有效满足了基层群众的理论需求,全县上下掀起人人学理论、讲理论、用理论的热潮。活动还培养了一大批草根宣讲骨干,在南通市“百姓名嘴说三新”活动中,海安选送的王艳同志获三等奖,是获奖选手中唯一的农民。一个个草根宣讲者每天活跃在基层,将党的理论从“小切口”讲“大主题”,举“小案例”讲“大政策”,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各区镇以活动为契机,积极打造自己的理论传播特色品牌,高新区组建“理论宣讲轻骑兵”,开设“庭院讲堂”,滨海新区“送党课到渔船”,开发区开设“车间课堂”,南莫镇开设“板凳课堂”,墩头镇催生“水乡风情传理论”,曲塘镇实施“三微进村居”,李堡镇开设“开春讲堂”,真正做到“一镇一品,理论可亲”。

  创新案例二

  家庭文化室遍布农村

  近年来,海安大力构建理论宣讲创新平台,家庭文化室成为基层理论宣讲创新平台的一道风景。

  海安明确家庭文化室应该具备的“五有”标准,即有明确的主题内容、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专(兼)职管理人员、有相应的文化设施、有较为广泛的交流服务活动。雅周镇退休职工顾昌明在上世纪80年代创办了全国首家家庭文化室,平均每天接纳近30人次前来学习、交流。此后,全县家庭文化室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先后涌现出“周开家庭法律图书室”“卢应素家庭民营经济服务室”“姜传文家庭京剧票房”等300多家明星家庭文化室,遍布全县210个行政村。

  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农村基层,海安以家庭文化室为载体,举办文艺会演、民俗风情展、农民书画展、农民读书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走进家庭文化室,接受党的创新理论通俗化宣传。

  创新案例三

    大公镇建设大众化文艺创作基地

  海安县大公镇积极搭建党的理论宣传与文艺创作相结合的宣传载体。该镇在镇区中心地段专门新建了集理论创新、文艺创作、文学创作、书画创作、非遗传承、文艺表演为一体、通过文艺创作展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大众化文艺创作基地。基地内设作品创作区、作品展示区、非遗传承工作区,组建文艺创作小组、文学创作小组、书画创作小组、文艺表演小组、理论学习小组,形成体制健全、运行规范的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机制,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进入老百姓心中。

  利用基地,大公镇充分发挥本土“草根”创作队伍的优势,形成具有大公特色的理论宣传精品。退休教师袁金凤创作的小品《孙子跟谁姓》《开会路上》、表演唱《我们是法制宣传员》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深受欢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贲有明出生于刻纸世家,他把刻纸艺术的传承和宣传新时代精神相结合,作品不仅被小学教科书录用,还多次在国家级艺术作品大奖展览中获奖,他指导的剪纸作品《十八大好》获得南通市书画比赛一等奖。

  创新案例四

  “三堂融合”提升宣传教育功能

  为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扎根基层,提升各类讲堂的宣传教育功能,海安整合全县各级各类理论讲堂、道德讲堂、社科讲堂等教育平台,拓展讲堂功能。

  在推进“三堂融合”工作过程中,海安实现了阵地融合、队伍融合、资源融合。有关单位、区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依托已有理论讲堂、道德讲堂、社科讲堂,建设“三合一”示范讲堂,线上线下阵地融合,利用自媒体发布视频、文章、音频等,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科知识。区镇示范讲堂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100名受众。区镇及县级机关各部门理论讲堂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活动,道德讲堂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活动,社科讲堂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活动。

  开好讲堂,师资最重要。海安的“三堂融合”讲堂都建立起自己的师资库,区镇及县级机关讲堂队伍以聘请市县专家、县委宣讲团成员、理论宣讲志愿宣讲者、大学生村官为主。村居讲堂队伍建立了草根宣讲队,吸纳普通党员、普通农民、创业青年、退休教师、海安好人、文艺骨干、大学生村官、农家书屋管理员等加入,打造出一支能讲理论、讲好人故事、讲社科知识的队伍。

  此外,海安将公共文化建设与理论宣讲、道德文化建设和社科知识普及结合起来,利用“农民乐一天”阵地,用文艺形式宣传理论。海安还采取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场地投入、队伍培养力度,充分利用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农家书屋等资源,动员文化志愿者、家庭投入,企业赞助,建立了一批非政府投入宣讲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安市社区论坛

GMT+8, 2025-10-4 13:09 , Processed in 0.0416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