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到田头”号“动车”从海安高新区自由村正式启动,驶向40个行政村,290条为民办实事项目同步推出,传递乡村振兴好声音。
20多天过去了,这些为民办实事项目进展如何?我们进行了实地走访。
现居海北村的刘忠义曾是自由村村民,乔迁新居后,仍有几亩田地需要打理,但碍于两村之间北三环路道堵塞,他每次必须花费三倍的时间绕一大圈,才能到达田里。
然而,就在不久前,这块困扰他多年的心病彻底根除了。“真是多亏了这个为民办实事工程。”刘忠义说。
“从前期的宣讲活动中了解到,贯通北三环是老百姓呼声最高、反映最强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海北村党总支书记金磊介绍,在村两委的迅速推动下,北三环贯通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谈及“中央一号文件”,金磊娓娓道来。他认为,必须进一步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民生关切。
“房前屋后干净,进进出出舒心。”这是自由村村民对该村人居环境的一致评价。自“中央一号文件”到田头活动开展以来,自由村将其与书记项目有机结合,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前,自由村居环境整治成果进入巩固扩大阶段,生态小游园建设、改厕等工作有序推进,村庄污水治理工程将于5月份完工。
近期,自由村流转土地近800亩,减压不减收的利好让不少村民尝到了甜头。“种田的老汉播种的婆。这是目前农村的普遍现象,随着农民们日渐年迈体衰,繁重的农活逐渐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自由村党总支书记张礼国介绍,今年上半年,该村准备将剩余的田地全部流转。“人老了,种不动了,又怕田地荒掉。这下好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既能让农田增效,又能让咱农民增收。”村民周建德笑着说。
三里闸村钟涵河旁,河道整治工程如火如荼,开展正酣。两三台挖掘机正在进行河坡填土,五六名工人忙碌不停,放眼望去,已有数百株树苗扎根河坡迎风而立。以前河里水草丛生,河水浑浊,难见鱼虾踪迹。自从开展了河道整治,水清了、岸绿了,还时常见人拎竿垂钓。
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三里闸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宣传,党员和村民代表发挥示范引领,村民们积极主动参与,村居环境在常态化的整治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村庄,道路平整开阔、河面碧波粼粼、花木摇曳生姿,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春日美景。
不摆“花架子”、不搞“一阵风”、不做“应景文章”。海安市人大代表、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邓加忠表示,“中央一号文件”不仅要送到田头,更要送到老百姓的心头,高新区将坚持把为民办实事工程往实处干、往深处做,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中央一号文件”带来的红利。(段红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