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安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强化政策举措,努力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助力广大企业搬动“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持续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海安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全市民营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散转聚”“小转大”“弱转强”的长足发展。截至目前,该市共有各类民营企业28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83家,亿元企业251家。民营经济发展主要呈现总量规模持续领先、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攀高走强的特点。今年,工业应税销售超过50亿元企业有4家,其中超100亿元的企业有1家。现代服务业、现代建筑业均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双双迈上“千亿级”台阶。
就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顾国标说,从四个方面抓好落实。
坚定不移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围绕“打造更优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营商环境和法治环境”,不折不扣落实好省政府出台的实体经济“降本”28条和南通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0条政策。强化政策研究,对现有各类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坚决剔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真正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坚定不移助力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深入实施“5123”工业大企业培育工程,对列入计划的80家培育企业实行“一家企业、一位挂钩市领导、一个帮服部门”的培育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规模,力争通过三年左右努力,培育超100亿企业5家以上,50亿—100亿企业10家以上,20亿—50亿企业20家以上,10亿—20亿企业30家以上。积极策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我市的装备制造、现代纺织、现代建筑、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在东南亚、中亚、南美等新兴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以获批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单位为契机,深入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综合体制改革试点,每年新增高质量合作项目200个、各类重大成果转化项目60个以上,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80家。
坚定不移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在“三证办理”等重要审批事项上狠下功夫、提高效率,确保营商环境评价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大力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持续开展闲置低效用地整治,确保每年腾出土地空间5000亩以上。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放大金融生态市优势,充分发挥中投保、应急互助基金作用,确保制造业贷款总量占比持续走在南通前列。全面推行“人才新政20条”,深入实施“海陵英才”计划,构建全方位的人才政策体系,确保每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0人以上,引进蓝领技能人才10000人以上。
坚定不移营造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切实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吸收更多的优秀企业家进入“两代表一委员”, 引导和组织广大企业家积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大力宣传海安优秀企业家的典型创业事迹,每年表彰100名星级企业家,10佳来海投资企业家,10佳新海安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关爱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坚决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让广大民营企业家轻装上阵,努力打造“亲”上加“清”的良好政商氛围。
本报记者 赵勇进本报通讯员 刘文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