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海安市将薄弱村转化纳入基层党建必抓必看必查项目,作为区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和年度述评考评的重要内容,对全市2017年度23个软弱后进党组织整顿情况集中进行“回头看”,确定了新一轮16个薄弱村,并认真落实帮扶转化措施。
深入调查研究,量身制定方案。
利用一个半月时间,采取逐镇逐村过筛子、解剖麻雀到一线等方式,围绕党群服务中心、基层组织、村干部及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通过听取情况汇报、查看相关资料、座谈讨论交流、逐镇逐村点评辅导等形式,对全市10个区镇214个村(居)进行调研指导,形成村(居)情档案簿。在调研中,重点针对“三弱”村(居)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召开分析研究会,把脉问诊,认真研究制定“一村一策”帮扶举措,明确帮扶目标和举措,16个村共制定帮扶转化措施59条。
开展挂钩帮扶,形成转化合力。
按照“四个全覆盖”即挂钩联系领导、第一书记、帮扶部门、帮扶机制全覆盖要求,为每个薄弱村明确1名四套班子领导、1名区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新选派4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建立“1+1”帮扶机制,即:1名“第一书记”及其所在机关部门与同一个村挂钩,发挥市级部门机关优势,为转化工作提供资金、人才、信息等支持。今年以来,市、镇负责人到薄弱村现场办公127人次,解决疑难问题19个,为薄弱村提供资金175万元,项目13个。
坚持选育并重,建好村级班子。
明确村党组织书记“一轴四轮”主要职责,全面推行“3清单+1指数”模式的“4Z”工作法,即政治清单、制度清单、职责清单和堡垒指数研判,推动薄弱村党组织书记履职尽责。严格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调整市委组织部报审和备案制度,配强带头人,调整党组织书记1名。加强后备力量储备,新招聘后备干部23名。深入实施“双培育双提升”计划,市镇联动,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教育引领群众等方面,举办培训班,提升薄弱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履职能力。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实力。
通过盘活村级资产、建设标准厂房、推动土地流转等举措,对一些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居,协助制定发展计划,培育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千方百计增加村营收入。如:开发区爱凌村借助省“农四路”示范工程提档升级、高标准农田建设契机,全村新建水泥路1.5公里,硬质渠道0.78公里,招引3名家庭农场主,流转土地近500亩,增加村营收入近3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