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讲习活动1000多场,5万多人次参与——
海安“草根名嘴”传党音接地气
春微寒,花枝俏。板凳讲习所,别样春意闹。
“华夏江山披锦绣,打一十九大热词……”“我知道,应该是‘美丽中国’。”在海安南莫镇高杨村板凳讲习点,十九大热词编入了灯谜,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宣讲形式受到群众欢迎。
这是海安“燎原工程”的一个缩影。自十九大召开以来,海安创建板凳讲习所、理论轻骑兵、“小蚂蚁”“我们爱宣讲”“百灵鸟”等10多个理论宣讲载体,选出200多名镇级“百姓名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乡音俚语把十九大精神送到乡村、社区、学校、企业、网络,开展宣讲活动1000多场,参与干部群众5万多人次。
宣讲也得“供给侧”改革
“新时代主要表现在哪里?”海安高新区仁桥村第一书记杨红梅以一个问题勾起了在场观众的好奇心。她从“国家富强了,党风清正了,国际地位提升了”三个方面阐释“新时代”。
“中国变强了,这5年,‘天宫’上天、‘蛟龙’入海、‘天眼’开启、大飞机成功试飞,以一个个奇迹般的宏大工程,描绘了‘中国智造’”。在职业学校,杨红梅用事实讲中国发展。“前天早上,我去买菜,没带零钱,卖菜的奶奶放下秤盘,掏出手机对我说,姑娘,扫个二维码……”在村居,她从生活的新变化谈“新时代”。
在企业侧重讲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到社区重点讲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到农村侧重讲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杨红梅的每次宣讲,除了讲清楚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最重要的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了解了宣讲对象的需求,走到哪里都有掌声。”仁桥村党支部书记马永勤笑着夸赞。
独角戏“上船”唱实理
“我们这个小渔村,以前打渔靠天靠海吃不饱,现在渔民拿政府补贴的却不少。” 日前,海安县滨海新区的“草根名嘴”王维国,来到苏海安渔00486号上,唱起“独角戏”,唱出真实情境。
“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哪个农民不乐意。我老太一听说,老头哎,土地再种30年,到时候年轻人上班进工厂,田里粮食哪个人种?我说的老太耶,你可晓得现在的科学多发达,到时治虫施肥,飞机喷洒,机械种,机械收,种田的人不要起早,不要带晚。我这么一说,老太高兴得还唱起来,十九大指航向,共产党带领我们奔小康。”
“这戏唱得好,理说得实。我们渔民都听得懂,而且很喜欢。”渔民、海上民兵吴晓建满脸笑容。
基层“翻译官”现场答疑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承包政策牵动农民的心。
“‘三权分置’从制度上明晰了土地产权关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就是说,土地是集体的,土地经营权是你家的,你可以凭土地确权证去抵押贷款做本金投资,你外出创业或年纪大了,可以把土地给别人承包,自己拿承包金……”白甸镇“百姓名嘴”于洋在现场答疑。
海安冬训工作暨党的创新理论‘燎原工程’启动以来,省、市、县讲师团成员为全县党员分享理论大餐。从海安县第二届“草根上讲台,乡音传理论”风采展示活动中脱颖而出的“草根名嘴”们,当好“翻译官”,用鲜活事例、质朴语言和切身感悟,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本报通讯员 张海伦 郜凤
本报记者 赵勇进
|